晏潇: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 能动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时间:2023-05-17浏览:1181设置


一、准确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科学内涵,汲取强大真理力量

1.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背景及主要内容

要想真正掌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背景,就必须抓住它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

首先,习近平法治思想精准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主题,深刻回答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蕴含马克思主义革命论的基本原理,体现辩证唯物主义的法哲学观,具有完备的理论体系、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浓厚的实践特征,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新境界。

其次,“法治,治之端也”,任何时期的法治文明都是在具体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演进的,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是历史演进的必然结果。习近平法治思想创造性地继承了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将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与当代中国法治实践相结合,在借鉴吸收人类法治文明有益成果的基础上,历史性地回答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一系列重大问题。

最后,习近平法治思想来源于实践,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的深化和创新。习近平同志早在1982年担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就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新秩序,两个抓手,一个是精神文明建设,一个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在福建的时期提出了建设法治经济,建设法治社会,在浙江时期提出建设法治浙江,到上海后又提出超大型的国际化大都市的依法治理,到中央后,开创性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并将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启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篇章。可以说,习近平法治思想继承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民主法制的光荣传统,贯穿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升华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的提出了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内涵丰富、科学系统的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集中体现为“十一个坚持”,即: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这“十一个坚持”系统阐述了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和战略部署,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对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成就和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对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集成性、原创性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2.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重要性

在“十一个坚持”中,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是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第一要务,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领导人民取得“两大奇迹”的法治保障。

我们党在推进宪法建设的过程中风雨重重,今天,新中国宪法已经走过69个年头了,现行的82宪法颁布施行也有41年了,我国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记得以前读书的时候有个老师给我们编口诀方便记忆宪法修正案很有意思,部分内容是“88年时我还小,监督管理与引导,私营经济是补充,土地依法可以用;93年时往外看,改革正处初阶段,多党合作废计划,市场联产开始现;99年时邓论现,长期处于初阶段,市场经济要发展,法治国家最安全……”包括后面04年和18年的两次修改,宪法在不断的进行修改和补充,而这个过程就是宪法在不断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要求的过程。

我们要有清晰的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观是与西方所谓的“宪政”“三权鼎立”“多党轮流执政”“议会民主”有着本质的区别,习近平强调指出,我们说的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而决不是其他国家的宪法;我们实行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是中国共产党依据宪法长期执政、全面领导、治理国家,而决不是要否定和放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首要的是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动摇。

3.理论意义

我觉得张文显教授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意义概括的非常准确,他从“一根四维”来认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意义。“一根”,即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党和人民处理新时代法治问题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法治中国建设的灵魂和旗帜,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四维”,即政治、理论、实践、世界四个维度,习近平法治思想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其政治意义,集中体现在它指明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方向。政治方向决定法治建设的成败得失。只有始终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才能确保全面依法治国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序有效推进。其理论意义,集中体现在它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注入了强大动力,指明了正确方向,铺就了科学路径,指引法学理论工作者不断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挖掘新资源,构建思想更加丰富、内涵更加深刻、逻辑更加严谨、语言更加精到的法治理论体系,推进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其实践意义,集中体现在它深刻论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战略布局、重点任务、重要保障,为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实践指明了方向、路径和动力。其世界意义,集中体现为它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中国方案。同时,习近平法治思想站在世界历史和全球发展的高度,为全球化时代世界政治文明发展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和务实方案。

二、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走进校园、走进大学生心里,培养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曾专门强调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部署要求的政治责任,也是落实宪法法律规定的法治责任,是适应新时代人民群众更高需求的社会责任。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宪法教育为核心,以教育法规为重点,继续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不断推进依法办学、依法治校、依法治教。

从作为一名思政教师角度出发,我深刻认识到高校是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重要阵地,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大举措。通过对身边法律工作者的咨询以及对社会青少年热点案件的分析,我发现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法律意识薄弱,践踏法律红线的情况,比如在校园案件中常见”侮辱诽谤“校园暴力”“帮助信息网络犯罪“等类型犯罪。当前我们学校法治教育主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但实际教学内容中篇幅占比不多,这就非常考验思政教师自身的法律专业素养,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宪法为核心,统筹法律知识、法治理念、法治原则、法律制度,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深度开展法治教育,推动法治知识入脑、入心,在知法的基础上推进守法和用法。但如果要提升法治教育质量,学校还应多层次推进,构建系统完整、科学的体系,如开设法律基础知识通识课,发掘其他专业学科内包含的法治教育元素将法治教育融入各个学科之中,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以道德教育促 法治教育不断走深。组织大学生模拟法庭实践、旁听法庭公开审理、参观法治展馆、社会实践调研,通过更广泛、更多元、更有效的方式,增强法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力。

最后,包括我在内的我们全体思政教师都希望我们的法治思想教育能产生一定的辐射社会价值,我们的学生今后都将走向社会,开放教育的学生已经身处社会工作中,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引导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形成崇尚法律、敬畏法律、守护法律、运用法律的意识,在社会中成为一名合格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