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摘自习近平同志2012年11月至2025年2月期间的报告、讲话、指示、序言等130多篇重要文献,分九个专题,共计299段论述,近期读了一部分,由于时间关系还没有全部读完,应该说学习之后,感觉又一次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进一步提高了思想认识。《摘编》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修炼共产党人的“心学”,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那么,我就如何修炼共产党人的“心学”并从静心、净心和尽心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首先,心要静,戒浮躁。三国时间,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浮躁,是一种轻浮急躁的心态,一名党员干部,一旦染上浮躁之气,就会沉不下心,稳不住神,魂不守舍,这种心态带来的后果必然是学习理论上的浅尝辄止和一知半解。作为一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高校教师,理论学习是我们的必修课和常修课,一方面是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思想的学习,这是常学常新,不同阶段的学习会有不同的理解,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理论素养;另一方面是要强化专业前沿知识的学习,新时代是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尤其是面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很快,记得前段时间跟朋友聚会,其中一个朋友问我,他说:“现在AI技术这么发达,像你们老师会下岗不?”我说:“老师会不会下岗我不知道,但不会人工智能的老师将来一定会下岗”。这里我想说的是,原来都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要有一桶水,但现在这样还不够,我们要有一桶源源不断的水才行。这就需要我们在诱惑众多的当今社会能够静下心来深耕某一领域,从而成为某一专业方向或某一领域的专家。无数事实证明,心不静无以言学,心不静,贪欲就会膨胀,就会抵挡不住外面花花世界的诱惑,一旦碰上诱惑就会自乱方寸。学习静心,长期放松学习,就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最终会断送自己的前程。不学习,思想无法进步,理念信念就容易动摇,党性意识也会淡化,思想观念就易僵化,奉献精神就会退化。因此,只有潜心研读,才能有所思,有所学,有所获,有所成。所以,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普通老师,我们更应该持续保持对所属专业领域的学习,了解专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
其次,心要净,不存私心杂念。当今社会,各种诱惑盛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侵蚀,这从我们平时的教学及跟中学生、大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你就会发现,现在的年青人普遍对所谓的“网红”“明星”了解指掌,但说起邓稼先、李政道、欧阳自远等科学家他们不一定知道,包括问起他们的就业选择时,很多年轻人就想选择赚钱快又轻松的职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时刻要保持人格力量,自省、自重、自励,做到一尘不染,一身正气,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始终保持清正廉洁,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的铁规矩、硬杠杠,尤其是当前学校正在推进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工作,我们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净化心灵,坚决抑制影响正常工作和教育教学的歪风邪气,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和优良传统。安静下来的时候多想想我们入党干什么?现在干什么?将来给党留什么?从而不断增强防腐拒变的能力和本领,把我们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人格力量永远的继承好、发扬好。
最后,要尽心,不能懒散松懈。一名党员,对待自己的事业就是要恪尽职守、扎实肯干、拼搏向上、勇于创新。就是在工作中要有新思路,在改革中要有新突破,就是要以“实在实干实绩”为导向,围绕教育教学,不断夯实教育教学根基。具体来说就是要强化责任感、提升责任意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对学生品德的培养。我们要以良好的师风带动学风,以学风促进校风。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时刻保持严谨、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在课堂上,我们要以饱满的热情、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生动的教学方法去吸引学生,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同时,我们还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尽管我们高职学生马上要毕业了,但像开放教育、老年教育、青年夜校等不同类型的学生更需要我们用心、用情、用力。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质量为根本,不断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水平。我们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我们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学习《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让我更加明确了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严谨的态度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为江西开放大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培养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