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公示 | 赣鄱红,心承薪火照征程——云游红色江西观后感

时间:2025-10-18浏览:23设置



浏览器地址栏敲下“jiangxihong”,屏幕瞬间被一片炽热的红色晕染开来。这场无需跨越山海的“云游红色江西”之旅,没有实地触摸文物的温度,却让江西大地上的红色记忆变得可感、可触、可共情;没有导游在耳畔的娓娓道来,却通过数字化的交互体验,让“传承红色基因”从抽象的口号,化作烙印在心底的精神灯塔。江西这片红土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人民共和国的摇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红色记忆,每一处地标都承载着不朽的红色精神。从井冈山的 “星星之火” 到瑞金的 “初心密码”,从于都河畔的 “长征壮歌” 到兴国的 “模范精神”,江西红色精神如同奔流不息的赣江水,历经岁月洗礼,依然闪耀着照亮前路的光芒。当我深入了解这片土地上的红色故事,才真正读懂:传承江西红色精神,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当下的激励、对未来的承诺。

井冈山精神是江西红色精神的“根”与“魂”,它教会我们“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真谛。80多年前,在敌我力量悬殊、环境极端恶劣的情况下,红军战士用竹钉阵、滚石阵抵御敌军,用红米饭、南瓜汤充饥,却始终坚守着“革命一定会胜利”的信念。如今,我们虽身处和平年代,不必再面对枪林弹雨的考验,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依然是前行路上的“必修课”。我深刻体会到:井冈山精神不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融入日常的行动力,是面对困难时“不放弃、不退缩”的韧劲,是追求目标时“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坚持。

苏区精神中的“为民初心”,则让我懂得了“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重量。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那些泛黄的《土地法》条文、百姓送粮送衣的老照片,无不诉说着“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当年,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帮农民丈量土地、解决纠纷;红军战士宁可自己挨饿,也要把粮食留给受灾百姓。这种“军民鱼水情”,正是红色政权得以巩固的根基。曾记得偶然遇到一位退休老党员,他每天义务为社区老人读报纸、讲政策,还收集了许多本地的红色故事讲给孩子们听。他说:“当年红军为百姓做事,现在我们也要为大家多做点实事,这才是对红色精神的传承。”这番话让我深受触动:传承“为民初心”,不必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只需在平凡岗位上、在日常生活中,把群众的需求放在心上,把服务的小事落到实处。

于都河畔的长征精神,更赋予我们“不畏艰险、勇于担当”的勇气。1934年,8.6万红军从于都河出发,踏上二万五千里长征路,面对雪山草地、敌人围追堵截,他们用双脚丈量信仰,用生命诠释忠诚。如今,长征精神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攻坚克难的精神动力。我明白:长征精神不是遥远的历史符号,而是面对挑战时“不低头、不认输”的骨气,是团队协作中“互帮互助、共克时艰”的温情。在日常工作学习中,面对复杂的课题研究,我们借鉴长征中“分步突破”的智慧,分工合作、逐步推进;在生活中,面对突发的困难,我们用长征中“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寻找解决办法。

传承江西红色精神,对我们新时代年轻人而言,是责任更是使命。我们或许无法像先辈那样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但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让红色精神“活”起来:可以成为红色故事的“传播者”,用短视频、漫画等年轻人喜欢的形式,把井冈山、瑞金、于都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可以成为红色精神的“践行者”,在学习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工作中坚守“为民服务”的初心,在生活中传递“团结互助”的温暖;可以成为红色基因的“传承者”,把江西红色精神融入血脉,让它在一代代人中薪火相传。

这场“云游”接近尾声时,我再次回到“红色地图”,看着那些闪烁的地标,心中满是感慨。曾经,我以为红色文化离自己很遥远,以为“传承红色基因”是宏大的命题;如今才懂得,红色文化就在我们身边——它是虚拟展馆里的一盏煤油灯,是动画里的一次冲锋,是当代人奋斗的一个个身影。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或许无法像先辈那样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但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红色基因。用心传播红色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历史;在学习工作中践行艰苦奋斗的精神,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在生活中心怀感恩,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融入点滴行动。

关闭浏览器时,窗外的阳光正好。我知道,这场“云游”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江西大地上的红色基因,早已化作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指引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不忘初心、勇担使命,用实干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红色篇章。


返回原图
/